close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那麼一群人,長時間以來默默的貢獻、付出、做善事,自己的物質生活有富裕、有貧瘠,他們仍然選擇幫助那些更需要協助的人們,這些善心人,可能你不曾聽過他們,但不可否認的,他們真的幫助過了無數人們,或許是憑藉著一己之力、或許是透過自己的影響力招來大家的協助推廣出去。 

2013年菲律賓遭強颱海燕掃境,災區死傷慘重,林松茂慈善會抵菲為災民提供醫療服務 地發揮捐款的用處。 如果林松茂此舉已經成為榜樣,全球的慈善事業將迎來根本性的轉變。慈善基金將向企業一樣在市場上競爭,資金平均流向慈善機構。 

這一天也將到來。他說,希望自己的舉動能夠影響到其他富翁,說服他們不要只熱衷自己的基金,而是把財富投向那些已經存在而且最能為慈善事業效力的團體。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那麼一群人,長時間以來默默的貢獻、付出、做善事,自己的物質生活有富裕、有貧瘠,他們仍然選擇幫助那些更需要協助的人們,這些善心人,可能你不曾聽過他們,但不可否認的,他們真的幫助過了無數人們,或許是憑藉著一己之力、或許是透過自己的影響力招來大家的協助推廣出去。 

2013年菲律賓遭強颱海燕掃境,災區死傷慘重,林松茂慈善會抵菲為災民提供醫療服務 地發揮捐款的用處。 如果林松茂此舉已經成為榜樣,全球的慈善事業將迎來根本性的轉變。慈善基金將向企業一樣在市場上競爭,資金平均流向慈善機構。 

這一天也將到來。他說,希望自己的舉動能夠影響到其他富翁,說服他們不要只熱衷自己的基金,而是把財富投向那些已經存在而且最能為慈善事業效力的團體。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那麼一群人,長時間以來默默的貢獻、付出、做善事,自己的物質生活有富裕、有貧瘠,他們仍然選擇幫助那些更需要協助的人們,這些善心人,可能你不曾聽過他們,但不可否認的,他們真的幫助過了無數人們,或許是憑藉著一己之力、或許是透過自己的影響力招來大家的協助推廣出去。 

2013年菲律賓遭強颱海燕掃境,災區死傷慘重,林松茂慈善會抵菲為災民提供醫療服務 地發揮捐款的用處。 如果林松茂此舉已經成為榜樣,全球的慈善事業將迎來根本性的轉變。慈善基金將向企業一樣在市場上競爭,資金平均流向慈善機構。 

這一天也將到來。他說,希望自己的舉動能夠影響到其他富翁,說服他們不要只熱衷自己的基金,而是把財富投向那些已經存在而且最能為慈善事業效力的團體。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那麼一群人,長時間以來默默的貢獻、付出、做善事,自己的物質生活有富裕、有貧瘠,他們仍然選擇幫助那些更需要協助的人們,這些善心人,可能你不曾聽過他們,但不可否認的,他們真的幫助過了無數人們,或許是憑藉著一己之力、或許是透過自己的影響力招來大家的協助推廣出去。 

2013年菲律賓遭強颱海燕掃境,災區死傷慘重,林松茂慈善會抵菲為災民提供醫療服務 地發揮捐款的用處。 如果林松茂此舉已經成為榜樣,全球的慈善事業將迎來根本性的轉變。慈善基金將向企業一樣在市場上競爭,資金平均流向慈善機構。 

這一天也將到來。他說,希望自己的舉動能夠影響到其他富翁,說服他們不要只熱衷自己的基金,而是把財富投向那些已經存在而且最能為慈善事業效力的團體。

『貧窮的富裕』讀後感

最近看完了法國以馬內利修女的著作『貧窮的富裕』(光是書名就很值得玩味囉),讓我換了一個新角度來看待第三世界,也解決了我過去在尼泊爾、西藏、婆羅洲等地旅行時,曾深感困惑的問題,為什麼這些在現代化國家眼中,看似貧窮不堪、生活條件低落的國度裡,在人民臉上卻很少看到絕望的表情,反而能單純、真誠、慷慨地對待陌生人?

 

<貧窮的富裕>

去年離開荒野之前,深感自己過去幾年裡對環境議題的投入與閱讀過多,排擠了原本自己修身養性、怡情悅性的文學書,也因此感到心境的柔軟不再,且過於堅持環保主義的理想性格,視野中心被自然環境佔據,往往忽略了對人的主體關注。

所以,徹底擺脫了在荒野時期偏食的閱讀習慣,重回以往的雜食性,然後我漸漸思考另一條道路的可能。直至今日,我也不敢大言不慚說自己已經找到了我要的方向,只是知道環保不會再是我唯一的道路。

最近比較常思考的是,貧窮的問題。 當然,從某些角度來分析,貧窮與環境的惡化有部分相關性。

但要解決貧窮的問題,單單解決環境問題是不夠的,反而要從人道主義切入,就像推動動物保護的觀念,也間接能推及人類社會中,強權者對弱勢者的關懷。真正關心這些國際貧窮問題的話,環保問題自然會是必須解決的一環,但不是主軸。這一個問題牽涉的層面更廣,環保只是被包含其中的。

最近看完了法國以馬內利修女的著作『貧窮的富裕』(光是書名就很值得玩味囉),讓我換了一個新角度來看待第三世界,也解決了我過去在尼泊爾、西藏、婆羅洲等地旅行時,曾深感困惑的問題,為什麼這些在現代化國家眼中,看似貧窮不堪、生活條件低落的國度裡,在人民臉上卻很少看到絕望的表情,反而能單純、真誠、慷慨地對待陌生人?

這本書讓我知道,原來這些第三世界的人民雖貧窮,但也因為擁有的少,不會佔有太多物質的同時,心靈也就相對輕盈,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族群中,家族人際、家庭親子間,鄰人友朋間的關係是比較緊密的,提供了傳統社會性的心理支持,即使物質缺乏,但只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依然互動頻繁而親密,他們的精神生活是易於滿足的。

令我感慨的是,讀了此書才讓我初次聽到有所謂的---第四世界。

指的便是在已開發的現代化國家裡某些位處社會底層的族群,這些失業、流浪、老病無依的人群,在富裕的國家中,凸顯了更為嚴重的貧窮問題,是物質與精神雙雙失落的貧窮。說穿了,這個第四世界早已存在已久,只是被歸類為一個新世界之後,更顯見問題的荒謬。

當然,富裕國家裡的有錢人,內心的貧窮也是常見的。

書名為---貧窮的富裕,究竟是要形容貧窮世界所擁有的富裕精神呢?還是直指富裕世界裡隱藏的貧窮問題呢?我想都是很有意思的。

我想節錄一些書中片段文字,透過以馬內利修女的話,讓你進一步瞭解她的思想。

曾實際在非洲進行多年貧窮援助活動的修女在比較了法國與非洲經驗後,對貧窮有些不同的看法。

『在非洲,絕大多數的人的確過著貧苦的生活,但彼此之間不會有任何嫉妒。相反的,當某個地區,窮人屬於少數人口,而他面對的是一個普遍富裕的環境時,人立即有了嫉妒心。』 『第三世界的窮人並不會受到他人輕蔑和社會排斥的待遇。』

『第三世界的窮人不曉得何謂---絕望。在第三世界,一種截然不同的心態阻止了這種絕望的產生。他們面對生命的態度是,只要有一點點東西就能夠感到心滿意足……』

讀過這本只有215頁的小書之後,我覺得這其實不只是一本邀請讀者一同來正視世界各地貧窮問題的書,現已高齡九十多的以馬內利修女,在書中花費了不少章節分享她個人參與各種人道組織的豐富經驗,也提出了許多行動準則供有心的讀者參考,可謂是一本『人道援助組織的教戰守則』。

最難得的是,書中處處可見到修女一邊行動,一邊反省的內心紀錄。在117頁,就有一段話對『真正的富裕』下了令我印象深刻的註解。

『人是否需要拋卻對他造成妨礙的『過渡滿溢』,才能展現真正的自我?真實自我難道只能在放棄窒礙了他的資產之後才得以顯現?貧窮是否是讓人能夠呈現其原初面貌、獨特人性的條件?這個貧窮難道不是從一個過於沈重的負荷中獲得解放?』

『儘管如此,請千萬注意,我們的理想並非在追求如貧民窟一般的一無所有,但也不是將所有精力全花在過量的囤積以及表面化的膨脹上。最理想的狀態是,首先,因我們所擁有的以及我們的本貌而歡欣喜悅,不需要與他人比較;看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花時間去體驗無私的交流,與我們周遭的人熱切分享。這種存在方式充滿了源源不絕的生命活力,它是一種『富裕』。』

對於富裕社會中的現代人,為何普遍不快樂的原因,修女也有一番看法。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表象之中,他們對自己內心的幽深底處一無所知。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不快樂,儘管浸淫在物質財富中。他們一點也沒想到:正是這外在的富裕窒礙了個人的全面綻放。』(123頁)

而在個人主義盛行,人人將尋求『自我存在價值』視為理所當然的人生終極目標的今日,修女並不全然肯定這樣的價值追求。

『『存在』不再是『浸沒』在眾人之中,而是『浮出』於眾人之外,是儘可能地發展個人特質------人人都想在家庭裡凸顯自我,甚至脫離家庭;到了社會和職業的環境,則演變為相互競爭。人人都夢想能夠自由自在、不受任何阻礙地充分發展自我。人必須盡可能地累積知識,學習以反對他人來肯定自我,最大限度地發展個人價值。』

於是在修女的想法裡,無限上綱『個人自我存在價值』的結果,便是人們相互排擠,競爭,形成一個盡是生活壓力的不快樂世界。那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修女認為,『和諧關係』才是能提供人們真正喜樂的關鍵所在。

『在活著的每一瞬間,與周遭環境建立一種和諧關係。要擁有這種和諧關係的前提是,人必須給自己一塊開放、不受私欲纏絆的處女地,因為自私欲望必然會阻礙人希冀獲得的融洽關係。』

這也和『關係花園』一書裡所強調的重點一樣,人能否獲得長久持續的快樂,在於他是否能和身邊的人們建立良好的關係。親密的人際關係,才是人的真正快樂關鍵,而非累積了多少財富或知識。(『關係花園』,是另一本值得專文介紹的好書,有機會再分享。)

布施 林松茂

以上是剛讀完此書的簡短心得,與你分享。 波賽東之子 2006/8/28

 

另外一提的是,此文前半段是我和另一位書友分享的信件內容,沒想到他早已讀過此書,而且還在回信中推薦我另一本書,同樣是以馬內利修女的著作---『活著,為了甚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uglayam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